close
用美好的角度看世界未必世界就會變得美好。
然而,為什麼還要用美好的角度看世界?
因為證明了即使你不能改變,你仍有思考的權利。

《勵志作家教錯你的58件事》
--

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證預言,或譯做自我實現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
。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是什麼,你就會是什麼!

那太好了!那我只要在鏡子前自我催眠,告訴自己

你是金城武你是金城武 你是金城武你是金城武


哇! 我就變金城武啦!



當然不是!如果是我還在這邊寫文章嗎?我早就去拍戲了!
而我之前社會心理學有考一題是說 如果你覺得你期末考會考好
那真的會考好嗎?

答案當然是不一定。但自證預言的精髓在於:

好的不靈,壞的靈。

也就是說 叫你往好的方面想 不見得是讓你真正可以變成那樣,
而是要你避開消極與被動,有!所!做!為!。因為你一但覺得
自己怎麼樣努力都不會過的時候,你就會放棄掙扎,連一點機會都
沒有。記得安西教練說過的話嗎? 現在放棄 比賽就結束了!

簡言之,重複我之前寫過文章的基調,

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: 我們用什麼
方法理解這世界,會讓我們能夠有所作為?

也就是說我們抱持著怎樣的態度在看事情?


解釋型態

這本書將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樂觀與悲觀,做了更細緻的分別,不只是
他看到好的一面,你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這樣而已,
裡面講說,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於事情的解釋型態上的不同
分別是個別性 永久性 普遍性

比方說你考試考差了 你習慣將他解釋為 我好笨(個別性)
我以後一定會一直考不好吧(永久性) 我連這個都做不好,我其他的也一定做不好
(普遍性);而樂觀的人的解釋型態是相反 可能是身體不太舒服吧 運氣不好
考卷的確考的有難度 今天失手了 下次好好努力 人生不會因為這樣就毀了
我其他方面也很好

悲觀的想法也的確有他的好處(比方說當我們得意忘形時拉我們一把)
然而 之所以告訴你要樂觀 不是因為樂觀就對了 而是如果 我們的解釋傾向
普遍與永久的話 我們將不會有任何行動




從自我對話開始


我們其實可以觀照一下我們的自我對話,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是用怎樣的
自我毀滅式的自我對話


當我失戀了 第一個想法是 沒有人要我了 一定是我不好(個別化)
那我一定永遠都沒人要了(永久性) 我感情失敗 一定什麼事都做不好(普遍性)
>>>我是個廢物 一點用都沒有 (催毀自信和自尊)



如果有一個醉漢罵你是個白癡,你會相信他說的話嗎?不會!因為你知道
那是經過扭曲的話,然而,我們在面對自我時,卻總是想都不想的接受,
因為是自己,所以就深信不疑。


但是一但啟動悲觀的模式,他搜尋的是最壞的,但未必是最真實的事情。
而人一但開始想負面的事,就會一直搜尋負面的事,而這個自我對話
的模式就停不下來,而這本書要教你的是,如何中斷這個悲觀想法的鎖鏈。


其實仔細想想,人是很多面的,人有喜怒哀樂 神聖 卑微 有很令人振奮
的日子 也有很灰暗的日子 但都不會只有一種,但我們陷入沮喪時,都
只會想到這。比方說一個很漂亮的女生,男朋友不要她了,她就覺得全世界
沒人愛她了。一個昨天才考滿分的學生,今天考試考了不及格就忘了
他是可以考滿分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mory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